06/09/2024
喜歡穿越劇的你,來南部院區展開一場時光之旅吧 ✈️
本院 #南部院區 檔案首展「南方🌞・島嶼⛰️・人文🏛️」盛大揭幕
特展時間為 #9月6日 至 #12月6日 ,
由本院 #臺灣史研究所 與 #國立臺灣文學館 及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攜手合作,
展出精選珍貴史料,包括傳統商號書信✉️、日治時期旅券(護照)紀錄🇯🇵、私人手稿🖊️、照片🖼️、舊藏報紙書刊📖等,以跨越四百年的歷史視野,展示與島嶼相關的人群流動、南方物產及藝文活動的歷史篇章。
🙋♀️參展資訊?
展覽時間:2024年9月6日(五)至12月6日(五)週一至週六9時30分至16時30分
導覽預約:(06) 216-3800,[email protected]
展覽地點: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研究大樓I一樓大廳(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 #免費參觀 #可預約導覽
🙋♀️展覽特色?
本院臺史所 #鍾淑敏所長 表示,臺史所籌辦南部院區第一次的檔案展覽,希望讓社會大眾認識珍藏的史料和臺灣史研究的關懷。展覽以「南方・島嶼・人文」為主題,設計「 #福爾摩沙縱橫行 」、「 #島嶼臺灣特有種 」及「 #文藝南國真善美 」三個展區,匯集了臺史所3️⃣0️⃣多年來蒐集的典藏,涵蓋官方檔案及私人與家族文書;開幕式並特別邀請文書提供者親臨現場,以感謝各界對於檔案捐贈與收藏的支持。
👉 更多展覽精彩內容,請見第一則留言
#臺灣史研究所 #南方 #島嶼 #人文 #檔案特展
23/08/2024
你聽過 #晶片 的 #奈米製程,但你看過 #奈米 尺度的 #蛋白質 嗎❓
#2024年9月10日 本院蔡明道院士將帶你透過 (X-ray free electron laser, XFEL)技術,在極短(一百億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秒)的時間內,觀察 。
想看看🛠️光解酶修復DNA時化學反應的動態過程嗎❓
想知道🫧酵素在修復DNA後如何回到原態嗎❓
想了解🧬修復的DNA如何恢復其標準結構嗎❓
趕快手刀報名👉 #2024年知識饗宴—吳大猷院長科普講座
📌 見證奈米大小的酵素在奈秒內修復受損的DNA
Visualizing the DNA repair process by a photolyase at atomic resolution in nanoseconds
📌2024年9月10日(星期二)19:00-20:30
📌本院學術活動中心2樓第1會議室
【本活動需報名】連結請見留言 👇
conference.iis.sinica.edu.tw
21/08/2024
🎶2025年中央研究院 #藝文活動 #徵件中
📯中研院的舞台準備好了!如果你身懷絕技,請開始你的表演🎵
💃無論是音樂、舞蹈、戲劇、特技,任何類型表演團體,只要有熱情、有創意、有活力且老少咸宜🤹♂️都歡迎參加本次甄選🈸
🙋有興趣的藝文團體,請備妥資料,於2024年9月2日至9月30日期間遞件⭕
➡️詳細活動資訊請詳留言第一則
20/08/2024
跟著鐘楷閔老師戴上 #計算視角的眼鏡👓探索生命與科技的奧妙
知識饗宴沒跟到沒關係!點開演講影片,一起來回顧 👓
#科普隨堂考🧑🏫👨🏫👩🏫
1️⃣猴子也能寫出哈姆雷特劇本嗎❓
⭕ #無限猴子定理 讓你看見時間神奇的力量!讓一隻猴子在打字機上隨機地按鍵,只要時間夠久...夠久...夠久...,猴子也能打出哈姆雷特❗❗️
2️⃣量子電腦比古典電腦厲害嗎❓
只有量子電腦的平行量子疊加可以產生有效的干涉時,才能讓量子演算法算得比較快,所以在特定的計算問題上,量子電腦可以算得比較快喔。
3️⃣人類的DNA可以計算出來嗎❓
⭕透過物競天擇的計算方式,約花了3️⃣0️⃣億年“演化”出👫人類的DNA。
🐵🦍🙋這樣的演化速度效率好嗎❓❓好奇這隻猴腮雷的猴子多久可以寫出哈姆雷特嗎❓❓
點開留言,來看看鐘楷閔老師的精彩演講吧👓
➡︎➡︎➡︎➡︎➡︎➡︎➡︎
🔜下一場知識饗宴,吳大猷院長科普演講🔜
「見證奈米大小的酵素在奈秒內修復受損的DNA」
講者:蔡明道院士
時間:113年9月10日
更多資訊請密切追蹤👀
07/08/2024
關於中研院 #南部院區 #南南南道你還不知道嗎⁉️
今天,小編要帶你見證👀一個巨( #園)星( #區)的誕生🧑🎤👩🎤👨🎤
(不要再讓小編 #南南自語)
📗南院特刊-04📗
從臺南高鐵站下車後,只需步行數分鐘,橫跨整個街廓的中研院南部院區便映入眼簾。從一片荒蕪之地,到一個占地約7.3公頃,開放、明亮,可彈性且靈活運用的研究空間。本輯跟著南部院區建設籌備委員會 #施明哲院士、院本部總務處,將時空拉回南院 #從無到有的草創時期,一起見證南部院區硬體建設規劃的心路歷程!
📌一個園區的誕生🏢
工程建設👨🌾不僅要把建築物蓋起來,還包含 #周遭環境的使用及 #互動關係,施明哲院士提到,南部院區的籌劃初期,遭遇許多困難與阻礙,廖俊智院長經常帶著他一起走訪政府部會溝通協調🤝,原本工程一路過關斬將,沒想到又受到COVID-19疫情的衝擊,人力、設備和原物料嚴重短缺和價格飆漲,他和總務處團隊幾乎每周一次密集會議,想方設法、始能順利趕上規劃期程。
📌哪一項核心設施最先進駐🏆
是「 #精密溫室」,相較於一般溫室,南院精密溫室能更精準地調控二氧化碳濃度、溫度🌡️、濕度💦及光照🌞,並杜絕病蟲害🦟,幫助研究人員有效管控實驗變因,使研究人員能夠更深入了解臺灣重要農作物🌾🌾🌾的生長機制與環境適應策略,提升農作物的經濟價值與逆境應對能力,推動臺灣農業科技與生物科技產業的進步。
📌完工 #不是結束 而是 #另一段故事的開始🔰
建設工作👨🌾環環相扣,打造有溫度、有研究活力的研究環境,需要軟硬體共同投入,除了大樓和公共空間的建設,如何為進駐的不同領域實驗室量身打造⚒️合適的空間,進入細節後,又是新一輪馬拉松式的考驗🏃🏃♂️🏃♀️。
✒️完整專訪文章,請詳留言第一則✒️
01/08/2024
📗南院特刊-03📗
#南言之隱? #南以觸及?
#南部院區, #南不倒你 ✅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 難言之隱?身處異地做研究,想馬上調閱中研院豐富的圖書檔案,卻囿於交通困難、IP位置不對而不得其門而入🈲
👣跟著本期 #中研院訊 南院特刊,專訪學術諮詢總會 #呂妙芬 副執行秘書,談談南部院區如何開創新學術聚落,讓學術資源不再 難以觸及⭕
呂副執秘說明,中研院要在南部院區建立 #人文社會研究基地,有二大規劃方向:
1️⃣提供與南臺灣相關的 #研究計畫進駐
以研究計畫為單位,協助具 #在地性 或有 #田野調查需求 的人文研究。本院研究人員及研究團隊若有進駐需求,僅需提具研究計畫,經審核通過後,即可使用研究空間與相關資源🌿
2️⃣設置 #數位圖書檔案室
本院📖數位圖書檔案資源相當豐富,許多珍貴館藏更是⚠️南港限定⚠️僅能到院單機閱覽。未來盼能逐漸將這類檔案數位同步,開放予南臺灣研究人員、在地學者、學生及地方文史工作者使用,無需舟車勞頓北上,透過申請、預約即可使用本院豐沛學術資源👫
🌏呂妙芬指出,希望藉由人文社會研究基地的建立,帶入新的學術動能,深化對南臺灣歷史與社會的瞭解,也促進臺灣南北學術的平衡。🔃
圖片來自👉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人文社會研究基地
✒️完整專訪文章,請詳留言第一則✒️
31/07/2024
☀️盛夏迎炙擁新機-本院經濟所公布 #臺灣經濟情勢總展望 修正↗️
📍 2024全年實質經濟成長率預測向上⬆️修正至3.88% 👆
2️⃣0️⃣2️⃣4️⃣上半年由於全球商品貿易回溫,並且在高效能運算與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帶動下,我國外銷訂單、出口及工業生產等數據恢復成長動能,促使第一季經濟成長優於預期,實質GDP年增率達6.56%。
📍 #貨幣政策、 #美國大選 及 #全球通膨走勢 仍為台灣經濟成長埋下不確定因素💣
展望下半年不確定因素:主要經濟體緊縮貨幣政策💲💲調整時點,影響金融市場📈震盪、匯率的穩定;美國大選結果的高度不確定性影響美中🇺🇸🇨🇳角力與國際競爭,導致全球供應鏈的重整,進而衝擊臺灣經貿動能並影響投資意願;而地緣政治風險與氣候變遷🌀影響大宗物價商品價格波動,增加生產及運輸成本,增添全球通膨走勢的不確定性。
💪完整新聞稿請詳留言第一則💪
#經濟預測
26/07/2024
🎉🎉🎉恭喜 #王德威院士及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陳祖為特聘研究員 獲選為 #英國國家學術院國際院士🎉🎉🎉
🇬🇧 英國國家學術院(British Academy)於7月18日發布2024年獲選院士名單,共選出8️⃣6️⃣位新任院士,其中包含3️⃣0️⃣位國際院士(International Fellow),本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通信研究員王德威院士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陳祖為特聘研究員榮獲 #國際院士榮銜,研究貢獻備受肯定。
👨🎓王德威院士的研究專長為 #中國現代與當代文學、 #晚清小說及戲劇、 #比較文學等,王院士在推動臺灣文學之英譯及研究方面引領風氣,近年致力於研究文學、歷史、文化史的對話關係。
👨🎓陳祖為特聘研究員的研究專長為 #當代政治哲學及 #儒家政治哲學,現任職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展開儒家政治思想、當代平等理論、香港社會變遷及離散群體等一系列之研究。
🇬🇧 英國國家學術院成立於1902年,是英國國家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涵蓋2️⃣1️⃣個學術領域,其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FBA)在人文學及社會科學領域具有高度學術成就🏆🏆🏆。
完整新聞稿請詳留言第一則⬇️
𝗔𝗰𝗮𝗱𝗲𝗺𝗶𝗰𝗶𝗮𝗻 𝗗𝗮𝘃𝗶𝗱 𝗗𝗲𝗿-𝘄𝗲𝗶 𝗪𝗔𝗡𝗚 𝗮𝗻𝗱 𝗗𝗿. 𝗝𝗼𝘀𝗲𝗽𝗵 𝗖𝗵𝗼 𝗪𝗮𝗶 𝗖𝗛𝗔𝗡, 𝗗𝗶𝘀𝘁𝗶𝗻𝗴𝘂𝗶𝘀𝗵𝗲𝗱 𝗥𝗲𝘀𝗲𝗮𝗿𝗰𝗵 𝗙𝗲𝗹𝗹𝗼𝘄 𝗮𝘁 𝗔𝗰𝗮𝗱𝗲𝗺𝗶𝗮 𝗦𝗶𝗻𝗶𝗰𝗮’𝘀 𝗥𝗲𝘀𝗲𝗮𝗿𝗰𝗵 𝗖𝗲𝗻𝘁𝗲𝗿 𝗳𝗼𝗿 𝗛𝘂𝗺𝗮𝗻𝗶𝘁𝗶𝗲𝘀 𝗮𝗻𝗱 𝗦𝗼𝗰𝗶𝗮𝗹 𝗦𝗰𝗶𝗲𝗻𝗰𝗲𝘀, 𝗘𝗹𝗲𝗰𝘁𝗲𝗱 𝗮𝘀 𝗜𝗻𝘁𝗲𝗿𝗻𝗮𝘁𝗶𝗼𝗻𝗮𝗹 𝗙𝗲𝗹𝗹𝗼𝘄𝘀 𝗼𝗳 𝘁𝗵𝗲 𝗕𝗿𝗶𝘁𝗶𝘀𝗵 𝗔𝗰𝗮𝗱𝗲𝗺𝘆
On July 18, the British Academy announced its list of 84 newly elected Fellows for 2024, including 30 International Fellows. Academia Sinica Academician David Der-wei Wang and Distinguished Research Fellow Dr. Joseph Cho Wai Chan were honored as International Fellows, recognizing their significant research contributions.
Wang’s fellowship is under the “Modern Languages, Literatures and other Media from 1830” section; Chan’s fellowship is under the “Political Studies: Political Theory, 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ection.
🎊
19/07/2024
還記得我們的 #南朋友-中研院 #南部院區 嗎?
今天跟著 #關鍵議題研究中心李超煌主任 一探中研院南部院區的「大型實驗室」 #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南院特刊-02📗
📌創造1️⃣➕1️⃣>2️⃣的研究量能
李超煌主任說:「提供 #跨域合作平台,就是關鍵中心在做的事。」
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突破既有研究單位的框架,以 #關鍵議題、 #任務導向 組成團隊,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到實際應用,進行 #垂直整合 的 #團隊型研究。
📌關鍵議題🆕如何篩選❓❓❓
李主任表示,關鍵議題主要由 5️⃣ 個特點來篩選:
𝟙 研究主題為科學或社會面臨的關鍵問題;
𝟚 可從基礎研究做起,整合不同階段的成果來解決此問題;
𝟛 已有解決問題的初步構想,且每年有階段性里程碑可檢視;
𝟜 需要團隊合作;
𝟝 適合上述推動辦公室的機制
目前已規劃納入的有 #海洋能專題中心 及 #次世代太陽能電池研究計畫;
量子科技領域則有 #量子電腦專題中心 及 #量子光電研究計畫。
📌關鍵議題🔚如何退場❓❓❓
李主任解釋,現有計畫皆非短短幾年可完成 ⏳,但隨著該研究或技術開發的成熟,研發成果便能轉移到產業界或由其他研發機構接手🤝;
或者某項議題出現其他解法,國家政策的推動力道減緩📉,經費縮減,計畫就會自然退場;
又或者,當研發的策略或執行內容已不符合前述關鍵議題的特點❎,可移至本院其他研究單位繼續進行。🙌
✒️完整專訪文章,請詳留言第一則✒️
㊙️想看看南部院區的新學術聚落「人文社會研究基地」嗎?請密切追蹤後續報導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人文社會研究基地
18/07/2024
✨解密大規模細胞死亡之謎 中研院找到胚胎發育新線索登《自然》期刊✨
🧬生命發育的過程中,細胞會迅速增生並分化出多細胞生物體上的各種組織與器官。但增生的同時,卻又伴隨了 #大規模細胞死亡。箇中原因為何,是個百年未解之謎㊙️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 #陳昇宏 助研究員研究團隊,首度發現活性氧化物所造成的 💥 #鐵死亡觸發波(ferroptosis trigger wave),是造成大規模細胞死亡之因,為胚胎發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此研究結果於本(2024)年7月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本研究運用化學與基因的量化調控發現,活性氧化物的 #訊息回饋迴路,是鐵死亡觸發波發生與傳播的主要機制,由活性氧化物引起的鐵死亡觸發波,一次可使動輒數百萬個細胞死亡‼️
⚠️鐵死亡觸發波的機制,是透過化學訊號將細胞的開關打開,當細胞接收到訊息後,再傳給下一個細胞,類似 #骨牌效應的概念。研究團隊使用24小時不間斷的細胞縮時動態攝影,結合大數據影像分析,發現鐵死亡觸發波藉由化學訊號的連續觸發,可進行 #長距離 且 #無邊際 的等速傳播。如同雕刻藝術品一樣,鐵死亡觸發波引起的大規模細胞死亡,可以一次清除大面積的臨時組織。
此開創性研究探討細胞大規模死亡原因,亦提出鐵死亡觸發波擔任 #雕琢生命之手 的角色,有助於為 #癌症治療 提供新的解方💪
完整新聞稿請詳留言第一則
——
𝗔𝗰𝗮𝗱𝗲𝗺𝗶𝗮 𝗦𝗶𝗻𝗶𝗰𝗮 𝗟𝗮𝗯 𝗳𝗼𝗿 𝗖𝗲𝗹𝗹 𝗗𝘆𝗻𝗮𝗺𝗶𝗰𝘀 𝗗𝗶𝘀𝗰𝗼𝘃𝗲𝗿𝗲𝗱 𝗙𝗲𝗿𝗿𝗼𝗽𝘁𝗼𝘁𝗶𝗰 𝗧𝗿𝗶𝗴𝗴𝗲𝗿 𝗪𝗮𝘃𝗲𝘀 𝗮𝘀 𝘁𝗵𝗲 𝗛𝗶𝗱𝗱𝗲𝗻 𝗛𝗮𝗻𝗱 𝘁𝗵𝗮𝘁 𝗖𝗮𝗿𝘃𝗲𝘀 𝗟𝗶𝗳𝗲, 𝗥𝗲𝘀𝗲𝗮𝗿𝗰𝗵 𝗙𝗲𝗮𝘁𝘂𝗿𝗲𝗱 𝗶𝗻 𝗡𝗮𝘁𝘂𝗿𝗲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cells proliferate rapidly and differentiate to form tissues and organs of multicellular organisms. Paradoxically, since the 19th century, scientists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se processes that foster the creation of life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large-scale cell death.
Why? This is a century-old mystery. Dr. Sheng-hong Chen and his team from the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logy's Lab for Cell Dynamics discovered that large-scale cell death occurs through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1-mediated ferroptosis trigger waves, published online in Nature in July 2024.
17/07/2024
🎊本院與 #農業部 簽署合作備忘錄 🤝🎊
中央研究院今(17)日與農業部簽署「 #淨零減碳科研推動合作備忘錄」,未來,將更著力於「 #增加自然碳匯」及「 #減少農業部門碳排」兩大目標,發揮各自優勢,循「創新研發X現場試驗」合作模式,加速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的垂直整合。
👨🔬🧪 本院 #廖俊智院長:自然碳匯是全球減碳的堅實後盾
大自然透過生態系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無害但不易分解的形式長期儲存於森林、土壤、與海洋之中,形成 #自然碳匯(natural carbon sink),若能增加此碳匯吸存總量,將可緩解全球減碳壓力。
中研院與農業部多個試驗所已展開 #先導研究,將研發科技帶進現場試驗。未來雙方將在農業部門排放源評估與減碳科技研發、自然碳匯之潛能與可行性評估、農業剩餘資源科技研發等科研面向深化合作。
👨💼🌾 #農業部陳駿季部長:以農業部門協力,推動我國淨零
農業部積極推動「減量」、「增匯」、「循環」及「綠趨勢」四大政策主軸,力拚2040年達到農業淨零,但以既有科技尚無法實現目標,期望與中研院合作探索創新農業淨零減碳科技及應用方案,並朝向「 #創新研發、 #落地應用」的合作方式,確保減碳、增匯、循環科技研發可落地應用,提供農業淨零解方。
全球淨零轉型的關鍵,在於創新科技的研發與應用實踐。中研院與農業部將建立協力機制,透過科研力量與政策執行力緊密結合,加速農業增匯減碳科研應用,攜手推動臺灣淨零。
完整新聞稿,請見第一則留言👇
@農業部
#淨零減碳 #淨零2050 #簽署合作備忘錄
12/07/2024
關於中研院的 #南部院區,除了要帶傘遮陽☂️☀️你知道多少呢💁♀️
跟著 #中研院訊 來了解南院的各項發展與建設吧 🚅
📗南院特刊-01📗
南院特刊第1️⃣篇,重磅專訪本院 #廖俊智 院長,帶我們一起從院長視角來認識南部院區的建設規劃🧑🏫
🔸南院精神:合作解決 #關鍵議題 🤝
氣候變遷、能源危機...全球待解難題愈趨複雜,難以用單打獨鬥的方式來應對,需要團隊跨域合作、突破框架、激盪創新思維,為這些問題找到解方。廖院長強調:「這就是南部院區要做的事!」🙌
🔸哪些是關鍵議題?
廖院長解釋,「關鍵議題」就是國家及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與迫切需求,並需要從基礎研究整合突破的議題。
南部院區除設立 #海洋能專題中心 及 #次世代太陽能電池計畫 等專題研究;還有 #量子電腦專題中心 與 #量子光電研究計畫。
另外,南部院區的另一項使命,就是打造 #人文及社會研究基地,內建 #數位圖書檔案室,讓本院圖書及檔案資源在南院數位同步開放,服務南部學術社群。
🔸從接力賽🏃♂️變成打籃球⛹️♀️? #垂直整合 做研究!
廖院長最後強調,過去研究和應用就像接力賽,一棒跑完接一棒;但面對關鍵議題,節奏要更快,研究與應用分野也將更模糊,大家更像是在 #打籃球🏀,靠著團隊合作,創造得分機會,還能彼此助攻。本院第3️⃣3️⃣個研究單位 #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也因此誕生。🐣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人文社會研究基地
✒️完整專訪文章,請詳留言第一則✒️
㊙️想知道關鍵議題研究中心有多特別?請密切追蹤後續報導
10/07/2024
🎉🎉🎉恭喜本院 #廖俊智院長 獲選 #歐洲分子生物組織院士🎉🎉🎉
歐洲分子生物組織(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EMBO)昨晚公布2024年院士名單,本院廖俊智院長獲選 #外籍院士(Associate Member)殊榮, #合成生物學成果受國際肯定。🏆
廖院長是全球知名的生物化學家,專長在代謝路徑的設計與演化。他深入研究微生物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機制,探索如何利用生物系統吸收溫室氣體。廖院長表示:「藉由設計自然界未曾有的分子途徑,利用微生物和植物吸收溫室氣體,可以大幅增加固碳速率,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
此外,廖院長也分享,由於擔任院長需處理許多不同類型的問題,並接觸多樣的跨領域研究。當面對挑戰時,常藉由轉移焦點到不同的問題,跳脫出既定的思維框架,獲致新靈感 💡,幫助他保持創意思考和研究熱忱。
EMBO的正式會員(Member State)主要為歐盟成員國 🇪🇺 。臺灣於今年7月獲EMBO會員國全數投票通過🖐️🖐️🖐️,成為偕同會員(Associate Member)。未來我國每年將派代表出席EMBO年會,並參與規劃EMBO跨國的學術活動,擴大合作效益。
廖院長表示,中研院與EMBO已有合作基礎,迄今有9位同仁獲得「EMBO全球研究學者」(EMBO Global Investigator)獎助、2位獲得「EMBO年輕研究學者」(EMBO Young Investigator)獎助。作為EMBO的外籍院士,廖院長期盼進一步加強雙方聯繫, #使臺灣成為亞洲和歐洲研究人員的合作樞紐。🤝
⬇️完整新聞稿請詳留言第一則⬇️
𝗣𝗿𝗲𝘀𝗶𝗱𝗲𝗻𝘁 𝗝𝗮𝗺𝗲𝘀 𝗟𝗶𝗮𝗼 𝗔𝘄𝗮𝗿𝗱𝗲𝗱 𝗘𝗠𝗕𝗢 𝗔𝘀𝘀𝗼𝗰𝗶𝗮𝘁𝗲 𝗠𝗲𝗺𝗯𝗲𝗿 𝗳𝗼𝗿 𝗔𝗱𝘃𝗮𝗻𝗰𝗲𝘀 𝗶𝗻 𝗦𝘆𝗻𝘁𝗵𝗲𝘁𝗶𝗰 𝗕𝗶𝗼𝗹𝗼𝗴𝘆
The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EMBO) announced its 2024 Member and Associate Member List on July 9, 2024. James Liao, President of Academia Sinica, was elected as an Associate Member.
President Liao was one of 20 scientists outside Europe to receive this prestigious recognition this year. Liao is globally recognized as a leading biochemist whose expertise lies in the design and evolution of metabolic pathways.
EMBO elected 100 new Members and 20 Associate Members this year, with the latter representing 13 countries outside Europe. As an EMBO Associate Member, President Liao looks forward to strengthen connections by initiating a hub for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in Asia and Europe.
Academia Sinica continues to play a pivotal role as a global participant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 To date, nine researchers have been honored as EMBO Global Investigator Scholars and two as EMBO Young Investigator Scholars. Leveraging successful collaborations with EMBO and Taiwan's uniqu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cademia Sinica aims to establish Taiwan as a research hub for EMBO activit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
🎉
10/07/2024
大熱天,來個 #腦筋急轉彎:
請問中研院的 #南部院區 和南港院區,最大的共通點是什麼?
答:去那邊都要帶傘☂️。一個遮陽☀️、一個擋雨🌧️。
🆕🆕🆕
你知道中研院南部院區在哪裡嗎?
就在臺南高鐵站附近,歡迎南部的研粉前往一探究竟!
已經去過的研粉也可以留言告訴我們,還有什麼共通點呢?🤔🤔🤔
#中研院南院
04/07/2024
🎊中研院第34屆院士暨名譽院士選舉結果揭曉🎊
中央研究院 #第34屆院士 暨 #名譽院士 名單揭曉,由廖俊智院長與院士會議四組召集人於今(4)日會後記者會共同宣布選舉結果,共選出28位新科院士,2位名譽院士,新科院士人數創近年新高!
🏆本屆新科院士分別為 #數理科學組 8人、 #工程科學組 8人、 #生命科學組 6人、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6人,其中女性院士有7人。另也選出2024年名譽院士2位,頒予美國西北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榮譽教授譚遠培(Ronald E. Taam),以及美國國家工程院院長約翰.安德森(John L. Anderson)。
🔸本院現有院士271人,新科院士出爐後,院士陣容增至299人。名譽院士原為15人,亦增加至17人。
⬇️完整新聞稿請詳留言第一則⬇️
---
🎊Newly Elected Academicians Announced for Academia Sinica’s 34th Academicians Election—28 New Academicians and 2 Honorary Academicians Elected🎊
Newly elected Academicians and Honorary Academicians were announced by President James C. Liao in the press conference after the closing of the Convocation of Academicians on July 4. This year, a total of 28 new Academicians and 2 Honorary Academicians were elected.
03/07/2024
#第35次院士會議專題討論
#以民主永續帶領社會前進
院士會議邀請行政院副院長 #鄭麗君,以「走向民主永續之路—國家希望工程的治理願景」為主題參與專題討論。會中分享國家希望工程的國政藍圖,探討逐步落實之政策行動,打造 #創新繁榮、 #公義永續 和 #民主和平 的臺灣。
本場專題討論熱絡,院士們針對未來國家整體國政藍圖提出意見交流,對我國未來科技政策的籌劃提供方向,面對 #氣候危機、 #淨零碳排 等全球努力目標,共同前瞻臺灣未來發展。
⬇️完整新聞稿請詳留言第一則⬇️
03/07/2024
#第35次院士會議主題演講
#尊重多元知識價值
這次院士會議邀請英國國家學術院(The British Academy)院士 #理查柏克(Richard Bourke)教授,以及中研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 #孔祥重院士 發表主題演講。
理查柏克以「『東方主義』與西方:知識體系僅是權力的表達?」('Orientalism' and the West: Are Knowledge Systems Merely an Expression of Power?)為題,探討20世紀早期至中期在歐洲哲學中出現對普遍真理可能性的深刻懷疑。並從維根斯坦、孔恩、傅柯以及薩伊德等名家哲學觀點,探討知識體系的權力表達。理查柏克強調,他不認同研究學者是「權力」的代理人,因為社會發展的背後,有許多顯性和隱性的文化價值,我們應 #尊重多元知識價值 且 #不放棄捍衛各種價值體系。
孔祥重以「擁抱生成式人工智慧」(Embracing Generative AI)為題,點出臺灣在轉型成為「AI島」前,必須解決 #數據資料管理和 #人才培育 兩大關鍵議題。他建議,因應AI科技地緣政治潛在風險,若要將臺灣打造為AI民主文化中心,需要發展一套符合臺灣民主價值的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另外,在探索AI帶來的潛在產業優勢同時,也須面對隨之而來的挑戰,例如:如何讓AI的運算更 #節省能源消耗;以及如何 (align output)。他認為,AI要與人類建立強而有力的關係,需要將AI技術與人類偏好及社會價值觀保持 #一致性。
結尾時廖俊智院長除感謝兩位專家的精彩分享,也重申 #科學討論 及 #跨領域對話 的重要性,盼透過 #具人文社會關懷的研究 引領行動,將科學貢獻世界。
⬇️完整新聞稿請詳留言第一則⬇️
01/07/2024
#中央研究院 第35次 #院士會議 今(1)日正式開幕✨
為期4天的議程包括頒發院士證章、主題演講、討論重要學術議題,及選出 #第34屆院士 暨名譽院士🏅
廖俊智院長開幕致詞時,首先感謝院士不辭辛勞、遠道而來參與本次會議,也提及本次會議適逢本院遷建南港7️⃣0️⃣周年,皆有賴全國各界及政府的長期支持,使本院能順利推動人文及科學研究工作。
因應世界的快速變遷,本院除了持續深耕基礎研究外,也將秉持「從科學到行動(science to action)」的精神,針對社會重大 #關鍵議題 提出新對策,為臺灣學術研究開創新格局,更為社會的進步與福祉做出重要貢獻💪
⬇️完整新聞稿請詳留言第一則⬇️
20/06/2024
#最近的苗栗很科普!🤩
「中研講堂」在苗栗高中登場,現場吸引超過200名師生參與,一窺 #生物演化 與 #科技物聯網應用 的未竟旅程。
🎤本院秘書處處長曾國祥表示,中研院來到苗栗辦理跨縣市科普演講,希望延續與苗栗有深刻淵源的臺灣文學先驅吳濁流先生 ✒️一生為文學奮鬥的堅毅精神,種下科學的種子,也勉勵在場學子能夠透過本次活動,打開對於未來的想像。💭💭
🦋🦋🦋
「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沈聖峰研究員以「生於憂患:困厄的環境與生物演化」為題,揭開環境優劣如何影響生物型態多樣性的謎底。
他解釋,生命終將找到出路🚪,惡劣或良好的環境都有助於合作生殖的演化,演化過程亦和物種間尋求資源的利益合作息息相關。
😫物種在惡劣環境中,透過彼此競爭💥及合作🙌🏻來生存,
😄良好的環境中,則更有機會提高物種多樣性🌈。
🫧🫧🫧
「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要素」,
陳伶志研究員以「探索空氣品質的秘密:AirBox的物聯網冒險」為題,介紹「空氣盒子」運用物聯網和大數據的案例。
他引導聽眾理解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概念🌐,並介紹空氣盒子計畫🫧:
秉持著「空氣」之於人類的開放特性,此研究計畫以開放、數據共享方式促進 #資料科學平民化 👩🏻💻🧑🏻💻👨🏻💻,推動 #公民科學 的持續進步。
陳伶志強調,資料科學可以搭配感測技術來發現問題、媒合大眾真實需求,建立一個潔淨、健康的生態系。🌿
🙋🏻♀️🙋🏻♂️演講現場反應熱烈,苗栗高中林同學分享,自己對生物科學非常有興趣,沈老師的演講讓他發現原來生物的演進會和環境有關,這是以前所沒想過的。李同學則說,這次演講讓她對科學技術應用在改善環境上抱有期待,從現在起會主動關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藉此思考在社會發展中,可以改善目前環境問題的潛在方法。
本次演講亦將錄影剪輯後發布於本院YouTube。
完整新聞稿請見第一則留言👇🏻
18/06/2024
🎉🎉🎉 恭喜本院2位年輕學者獲選出席 #林島諾貝爾獎得主會議
第73屆林島諾貝爾獎得主會議將於年6月30日在德國 🇩🇪 林島舉行,來自全球各地的 #600位年輕科學家,將與 #近40位諾貝爾獎得主 對談交流,本院2位年輕學者獲選出席,分別為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奈米學程張庭瑞博士生,以及 施緹亞(Septia Kholimatussadiah)博士生。
林島會議專為 #傑出年輕科學家👩🎓👨🎓而舉辦,旨在激勵、啟發年輕學者,促進諾貝爾獎得主們和年輕科學家之間知識、觀念與經驗的廣泛交流,所有獲選的出席人員都必須通過多階段的申請與甄選流程,競爭激烈。2位年輕學者皆非常期待與優秀科學家互相交流,並將學習到的知識帶回臺灣和年輕學子分享, #讓科學遍地開花🌹🌹🌹。
▷▸▸Young Researchers from Academia Sinica Invited to 2024 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
The 73rd 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 will be held from 30 June to 5 July, 2024, in Lindau, Germany. Around 40 Nobel Laureates have been invited to meet 600 young (30 years of age or less) scien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engage in face-to-face discussions. Two candidates from Academia Sinica have successfully passed the international selection process—Mr. Ting-Jui Ben Chang and Ms. Septia Kholimatussadiah, both Ph.D. students of the Nan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of the Taiwa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Program (TIGP). 👩🎓👨🎓🎉
#合作備忘錄 #國際研究生學程 #奈米學程
06/06/2024
🎊本院 #臺灣史研究所 與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簽署合作備忘錄 🤝🎊
本院臺灣史研究所今日(6日)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雙方將透過三個面向,增進大眾對 #臺灣史 的認識:
#舉辦主題展覽
#出版及教育推廣活動
#分享典藏與研究成果
📚💁♀️本院 #臺史所鍾淑敏所長:
臺史所的學術任務是引領與提升臺灣史研究的深度與格局,進而促使臺灣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重要領域;臺史博作為展覽館,則致力於臺灣歷史與民俗文化相關文物、史料之蒐集、整理、保存、研究、展示及推廣教育業務。雙方在史料收集、展覽、出版等領域已經有密切的合作經驗,期待透過雙方密切的交流合作,積極 #推動臺灣歷史研究進程。
🏛️💁♂️ #臺史博張隆志館長:
雙方將合作加速臺史博在博物館研究、典藏、展示、數位創新、公共服務與教育功能轉型升級,並致力於豐富臺灣歷史的研究成果, #讓更多人了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
本次簽約儀式在本院 #南部院區 #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進行。本院長期投入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累積豐富的研究資源,特別在南部院區設置「 #人文社會研究基地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人文社會研究基地」及「 #數位圖書檔案室」,帶動新的研究社群。
完整新聞稿,請見第一則留言👇
悅讀臺灣史 Enjoy Taiwan History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臺灣史研究 #人文 #社會科學 #中研院臺史所 #臺史博 #簽署合作備忘錄
03/06/2024
壯麗山景和清新空氣,讓苗栗擁有「山城」的雅號 🌄
今年6月本院「 #中研講堂」科普演講活動將前進苗栗,在山城種下科學的樹苗🌱
🦋🦋🦋
蝴蝶翅膀繽紛的色彩,是如何演化出來的?
#環境 越惡劣,會讓 #生物演化 越困難還是越順利?
#氣候變遷 ,又會如何影響生態系統?
🎤第一場演講「生於憂患:困厄的環境與生物演化」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沈聖峰老師 將為我們開啟生物與環境關係的全新視角,解析環境與生物演化的微妙互動。🐾
☁️☁️☁️
早上出門的時候,天空看起來灰灰的,似乎 #空氣 不太好;
但我們如何掌握目前的 #即時空氣品質 呢?
面對 #空氣汙染 ,除了戴口罩,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第二場演講「探索空氣品質的秘密:AirBox 的物聯網冒險」
#本院資訊科學研究所陳伶志老師 將透過實際案例說明,如何使用科技有效應對空氣品質問題、留下一個更潔淨、健康的環境。👩💻
本次演講名額有限,歡迎盡速報名!🏃♂️🏃♂️🏃♂️
(第一則留言👇)
#生物 #環境 .5 #空氣盒子 #苗栗 #科普 #科普演講
28/05/2024
一年一度的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首辦大師講座傳承經驗、邀請歐洲五國培力馬拉松! 🇳🇱 🇧🇪 🇩🇪 🇨🇭 🇬🇧🏃♂️
本次活動聚焦「 #打造新創生醫生態系」與「 #學術研發成果技轉對新藥開發成功之影響」,並首次舉辦「 」。吸引超過50家生醫新創公司及學研團隊參與,逾500位海內外企業、投資者、創投、加速器及天使投資人參與。
🧑🏫👩🏫 邀請美國MIT生技創業傳奇大師分享 🧑🏫👩🏫
MIT 創業名家分享美國波士頓轉型生醫重鎮經驗,剖析轉譯生技的創業方程式;活動現場亦提供 #與大師深度對話 及 #一對一媒合 機會,帶領臺灣優秀新創團隊領略必勝創業心法。
🏃🏃♂️ #歐洲5國培力馬拉松 🏃🏃♂️
邀請包括荷蘭烏特勒支🇳🇱、比利時烈日🇧🇪、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及東部薩克森🇩🇪、瑞士洛桑🇨🇭、英國劍橋🇬🇧等5個國家、6個地區的生技聚落,分享如何運用各自特色與研究優勢,打造蓬勃發展的生醫新創生態系。
👉 更多 Demo Day 精彩活動,請見第一則留言
#生醫轉譯研究中心
21/05/2024
🔎你不知道的「計算視角」🔍
🧮🌎世界上各種現象背後,都有 #演算邏輯 嗎?🌎🧮
#2024年5月28日 本院鐘楷閔研究員將帶你透過 #計算視角 (Computational Lens),探索自然界的現象及對數位科技創新領域的理解。
🐵💻演算法不只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更是無所不在的隱形力量🐒📱
本次演講中,鐘楷閔研究員將透過有趣的例子探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過程,並比較「人造」計算模型(如古典和量子電腦)與「自然」計算模型(如DNA和神經元網絡)之間的差異及優缺點。藉由這些跨領域的例子,帶聽眾從計算視角看向新世界。
#2024年知識饗宴—朱家驊院長科普講座
📌 從計算視角看世界:演化、神經元與量子
Computational Lens, An Intriguing Way to Think About the World: Evolution, Neurons, and Quantum
📌2024年5月28日(星期二)19:00-20:30
📌 本院學術活動中心 2 樓第 1 會議室
【本活動需報名】連結請見留言 👇
conference.iis.sinica.edu.tw
17/05/2024
現在是星期五晚上!!!!挑戰完 #16蹲
👉👉👉明天一起動動手指來「開放博物館」 #尋找彩蛋!🧐🫡😲👉🪀
2️⃣0️⃣2️⃣4️⃣開放博物館再升級👆👆👆
#本院數位文化中心 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聯手邀請院內外47個研究機構及文化單位,集結64檔精彩展覽,邀請你來線上挖寶!尋找彩蛋!
🌠🐠👹中研院線上科普展🌠🐠👹
11檔科普展覽開啟你與科學研究的新關係。開放博物館帶你觀望宇宙天文,下窮深海魚類生態,還有臺灣在地豐富的民俗與原住民族文化。
🐘🦸🎥國內博物館線上主題特展🐘🦸🎥
#還記得梁祝嗎? 本次除了邀請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與典藏機構,線上推出包含藝術文化、考古、人類學、民族學、歷史、軍事、自然科學等53檔多元主題特展外,還有 #金馬一甲子的故事,等你來回味。
💪更多精彩活動資訊,請看留言💪
0518 #國際博物館日
16/05/2024
👭當生醫遇上人文👬
✨中研院人文講座✨10周年成果發表會🎉🎉
-
為提升人文素養,2014年起本院陸續與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臺北醫學大學 與 #國防大學醫學院 開設📕中研院人文講座📕核心通識課程,今年已邁入10周年‼️
-
本院於今日舉辦↗️再出發:中研院人文講座十年成果發表會↖️,回顧10年教育成果,也宣布將推出根據近年國際情勢、公共議題及學生回饋,所設計的6️⃣個新的 #微學分學程,分別為: #文化感性、 #生命政治、 #民主與異議、 #生命的技藝、 #政經治理 與 🆕,持續採「講座授課」與「分組討論」並行的教學方式。
-
👨🏫本院 #彭信坤 秘書長指出👉
科技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使人文素養成為新世代得以自我定位、看得更廣更遠的助力🚀
👨🏫人文講座計畫主持人
本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李育霖 研究員 認為👉
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除了要有過濾資訊的能力,還需具備多元的想像力和深厚的人文素養,這是我們給新世代最大的祝福🎁
-
成果發表會上除回顧影片,也透過精采的照片呈現課程點滴,同學分享多元、有趣的課程內容及心得。大家一同回顧十年教育成果,展望未來無限可能♾️
-
🙋♂️迄今已開設267門課,邀請80位研究人員授課,修課學生超過5千人次,浩大的師資陣容,帶給學生多元的啟發。
-
💬更多人文講座介紹及學生心得分享,請見留言第一則⬇️
17/04/2024
🎥 #知識饗宴 演講影片出爐!帶你遍覽 #臺灣考古史
🏺 王世杰院長科普講座「小島大歷史—從考古學看臺灣」
📢 #臧振華院士 分享他在臺灣多年的挖掘經歷,引領觀眾橫渡黑水溝、途經八仙洞,跨越黑潮、考察太平島諸聖教堂,更潛到水底一探沈船遺跡。🚢
連橫曾說:「臺灣固無史也。」道盡臺灣考古之難處,但中研院故副院長張光直院士認為臺灣地底下埋藏著豐富史料,待後世學者挖掘。🔨
臧院士指出:「考古不只為臺灣歷史增添史料,也 #將臺灣人類歷史推早了數萬年!」📜
💡 3個 #考古小知識,帶你回顧精彩演講
1️⃣ 19 萬年以前, #丹尼索瓦人 現身臺灣海峽 #黑水溝?🧭
臧院士分享,考古學家根據漁民在 #澎湖島嶼 近海打撈的人骨🦴,推測很可能是丹尼索瓦人遺骸!證明丹尼索瓦人很可能在 19 萬年前就現身黑水溝。⚓
2️⃣ 3 萬年前, #八仙洞 曾是 #智人 從非洲移民東亞的中途站?⛰️
2009 年,臧院士率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進行八仙洞遺址調查研究,出土的石器最早可追溯至 3 萬年前。⛏️ 臧院士推測距今 3 萬年前, #台東的八仙洞曾是智人從非洲移民東亞的中途站!
3️⃣ 4千多年前,臺灣是 #南島語族 向太平洋擴散的踏腳石?🗺️
臧院士匯集在 #南科考古 的發現 🕵🏽,修正「臺灣為南島語族起源」假說,提出 #多元路徑理論 🌏,主張史前人類是由華南地區途經中南半島、臺灣向太平洋島嶼遷徙。
演講影片請點留言區 👇
#科普 #科普演講 #臺灣歷史 #考古學
02/04/2024
📯 本院揭曉首屆「 #中研學者」計畫獲選名單!🎶🎶
📢 「中研學者」計畫於112年推出,由中研院攜手國內大學,深化實質的學術合作與交流,獎勵我國55歲以下、副研究員或副教授以上學者具原創性之研究。獲選者最高可有每年新臺幣800萬元、每期5年的研究補助經費。本院特別編列「中研學者」計畫獎助經費予院外得獎學者,並以「中研學者」之名合聘。
▫️▪️▫️▪️▫️▪️▫️▪️▫️▪️▫️▪️▫️▪️▫️▪️▫️▪️▫️▪️▫️▪️▫️
113 年度獲選計畫如下: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郭力維教授 🌋
獲選計畫「實驗地震滑移之斷層泥摩擦特性」,試圖模擬地震斷層及地熱地體構造的狀況,研究斷層泥產生的地震滑動與摩擦演變,了解地震破裂、地熱應用,以及淺部火山地體構造相關的物理化學作用。
#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陳國璋教授 🧩
獲選計畫「多體問題的奇異點分析與變分方法」,主要研究最小作用力解的各種定性和定量性質,期望在限制N體問題、缺乏對稱的N體系統,以及更廣泛的動力系統奇異點分析做出實質貢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許翺麟教授 🧬
獲選計畫「解析長壽基因型動物中發生『跨世代表現型復辟』現象之表觀遺傳機制」,預計透過全基因組 6mA 定序(NT-Seq)和全動物單細胞核 RNA 定序,剖析線蟲「跨世代表現型復辟」現象及抗衰老表觀標記之分子機制。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黃貞穎教授 🪰
獲選計畫「感知與偏好的生物基礎」,預計透過設計行為實驗研究果蠅的時間偏好,並利用人體生物資料庫或進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找出與偏好相關的基因,將數據與影像結合,提供基因影響偏好機制的進㇐步見解。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巫毓荃副研究員 🧘♀️
獲選計畫「療癒的身體:近代日本身體本位心理治療的歷史」,將探討二十世紀上半葉日本多種「身體本位」的心理治療法,包括在地化催眠療法、靜坐呼吸法、各種運動療法等,並從更多元的角度思考心理治療的可能性。
#本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修丕承研究員 🌐
獲選計畫「間歇性微型機器學習:智慧物聯網時代的範式轉移」,將開發跨裝置並高效的模型壓縮系統,帶領間歇性微型機器學習(Intermittent tinyML)發展,預期讓複雜的深度學習模型在微型裝置上高效運行。
#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許惠真研究員 🔬
獲選計畫「乙酰輔酶在調節內質體運輸以促進生殖系統穩態中的分子機制」,將透過乙酰-CoA 羧化酶(ACC)研究脂質代謝的機制,有望為脂質代謝和蛋白質運輸缺陷相關疾病提供治療機會。
📰 完整新聞稿請見留言處 🔗
▫️▪️▫️▪️▫️▪️▫️▪️▫️▪️▫️▪️▫️▪️▫️▪️▫️▪️▫️▪️▫️▪️▫️
為擴大各大學的優秀中生代研究人員參與,114年度中研學者計畫中各校推薦申請人數將增至5人,歡迎更多優秀學者前來申請,預計於4月初公告徵件訊息。
✍️ 詳情請見留言處中研學者計畫網頁 🔗
29/03/2024
🌄發現全球 17 山區暖化嚴重!中研院跨域研究登《自然》期刊🛰️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沈聖峰研究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研究成果近期登上 #國際頂尖期刊《自然》( )。🏅
☝️創新結合 #熱力學原理 + #氣候資料庫
☝️首創 #山區氣候變化速度 🌡️的推估模式
☝️首度發現全球 17 個區域的山脈等溫線正以每年超過 11.67 公尺的速度上升 📈,對 #高海拔生態避難所的獨特物種構成了巨大威脅
#全球山區氣候變化速度與物種適應
全球山區等溫線移動速度與生物反應之間有何關係?研究團隊運用熱力學第二定律,輔以衛星資料、生物資料進行驗證,開世界之先,研擬出計算山區氣候速度的方式,並發現:全球各山區的海拔每上升1,000公尺,溫度遞減率為3℃到9℃不等,變異極大。
#沈聖峰 指出,「海拔每上升1,000公尺,溫度下降6.5℃」的常理僅是一個大概的數值,無法真正用來解釋不同山區的氣候變遷對生物分布範圍移動之影響。「我們的突破在於,利用熱力學的公式,計算出相對正確的山區氣候變化速度,初步破解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山區氣候大哉問。」
📢 #廖俊智院長 表示,成就全球頂尖研究、對全球關鍵議題善盡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展現了中研院勇於自我挑戰的精神。💪🏾此研究主要由本院「 #永續科學研究計畫」支持,透過生物、大氣與新科技方法的跨域結合,嘗試解決 #環境生態 🍀和 #人類社會永續發展 🚟的重大問題,是本院投入全球關鍵議題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留言區第一則完整新聞稿,看是哪 17 山區 👇
🌄Discovery: Severe Warming Found in 17 Mountain Regions Worldwid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rom Academia Sinica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Nature🛰️
As climate change pressures intensify around the world, , rich in ,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 new study, published in , opens a new chapter on this crucial issue, revealing the immense pressure mountain ecosystems are under due to global warming.
The study, “Climate Velocities and Species Tracking in Global Mountain Regions,” was conducted by an international team led by Sheng-Feng Shen, a research fellow of the at Academia Sinica in Taiwan. The team includes researchers from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arvard University in the US, and Université de Picardie Jules Verne in France. The research examin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e of shift and the biological responses in mountain regions across the globe.
Check out the comments section for the complete press release and the research article. 👇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