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琇雯師
冬季慶典在東方的文化中是橘紅的溫暖色調,充滿對來春期待的。
和平實小大地家主責這個身在寒冷中自得其樂的節慶。過去主導或協辦一個全校活動總是要鉅細靡遺,一次一次跑流程,與各分部對話細節確認每一個環節都沒有疏漏,臨到了現場還要不斷東補西拉,一刻不得閒。大地家族處理冬至節慶早在半年多前就開始思索了,大致有些想法後,持續對冬至相關活動保持有意識的留意。也就這樣了,直到冬學季啟動第一次活動會議。活動會議討論出四個活動要交由四個家族分站處理,再提經全校教師會議各家族認領活動後,這事情的討論似乎就完成了。你想多問一句,需要討論一下細節嗎?他會回答:我都想好了。你去關心一下進度,他會回答:放心,我們搞定!這是與能夠自我領導,自我負責的團隊合作的新境界——信任。
這種信任的新境界不是緩兵之計的阿Q式自我催眠,而是對結果與過程全然放心的信任——不需要主事者去了解做法、確認細節、擔心成效,這成效往往還超越預期;就連事前任務交付都很好溝通,不會漏接訊息、誤解訊息。
昨天,和平冬至慶典,孩子們跟著家族長老一站一站前進,孩子不自覺地發出興奮的囈語:「今天根本是來玩的!」在看似玩樂的過程中,過程中老師卻是以一件件的體驗來鋪陳孩子對冬至的認識。
走入活動中心,只有天然的朝陽光束從東邊的窗玻璃射進會場,有光線照耀的位置才有亮光,偌大而昏暗的場地,特別教人感受到冬陽照拂的珍貴。慶典的序曲由師長分享的感恩小故事翻開扉頁,旁人的一句提醒、一隻小小的蠟筆、一碗咖哩供品嚐,都是生命中一道道暖流,只要用心體會它就在。孩子接手分享他們提前蒐集的分享小故事,繼場地中心的三盞小燭光後,在會場四周點著了點點光芒。天空族長帶著地球儀接著上場,以冬陽的昏暗光芒及手中的手電筒讓孩子認識冬至與陽光直射位置的自然現象及其意義。雖然和平孩子都還只有中低年級及幼兒園,但老師啟動了他們對日光照射強度及時間長度的注意。這樣的啟動萌發了,自然觀察與探索想必隨時會快速生長起來。
(冬至這一天因為太陽入射角最大,致使事物的影子最長這件事,使得伏羲注意到日影的變化,因而紀錄出年的概念,演譯出陰陽消長與四季,乃至後來的節氣。這個自然現象如何讓孩子也注意到其實是我心中很在意而卻始終沒說出來的一塊。然而,優質的夥伴擔任活動主持,他敏銳的覺察與思索主動的就加上了。)
圍爐,也是冬季傳統慶典很重要的一件事。然而在校園裏,要升起一盆盆爐火是違反校園安全的事。我們只好留下圍著小家一起吃飯的團圓感受,爐,就省了。讓各小家從一樓教室合力搬來兩張梯形桌好拼成六角形類圓桌,再搬來各自的椅子,事前準備好帶來的桌巾及擺飾,一切午餐準備就完成了。能夠讓中年級以的孩子在半小時內,完成家族用餐場地的佈置,有賴海洋家族伙伴事前仔細的盤算、規劃,不讓動線衝突,以及執行過程的精要指令,讓最大只有中年級的和平學生們也能在分站時間內完成如此「沉重」的任務。冬日午間的溫和陽光中,全校師生坐在迎風廣場,擁有充裕的一個多小時團圓午餐。沒有了平日的倉促,吵雜,這午餐吃得詳和而優雅。
在沒有燈光的古代,冬季的寒冷加上日照的軟柔與缺乏,更強化了冬季的漫長感受,為了確保這一年的冬天一如過去的長度,沒有發生像感受般漫無止盡地冗長。智慧的古人發明了數九的方法,只要一次一次地數九,數到第十個九,春分就到了。天空家族對節氣很熟悉的長老擔負起指導孩子唸「數九九」謠的任務,在愉快的氣氛中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誦唸數九九。隨著老師及自己手中的打擊小樂器,孩子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唸謠唸得好起勁。
單用口數,要數出八十一個日子,九十個日子可不容易。時不時就會發生到底今天數過沒有的混亂感。古人又想出了個好辦法,在冬至這天勾勒出一幅大大的梅花圖,先把八十一個日子畫成八十一朵梅花。從冬至這天開始,每天為只有勾勒線條的梅花塗上紅妝,每畫上一朵梅花,冬天就消去一日,寒氣就將少一些,因此稱為「消寒圖」。一日一日點下來,當牆上的梅花一片嫣紅時,就已身在春分的溫暖中了。然而要為從來沒拿過毛筆,更沒畫過國畫,只有三十分鐘,同時一群七十個孩子都要有事做,對負責的大地家族來說真是莫大的挑戰。還好大地族長正好是學藝術的,很擅長帶著孩子作畫。族長一肩扛下這艱鉅的任務,早早就想好run-down,備好器材,找好助手。大地及各小家長老就負責畫梅花的枝幹並照顧好孩子就搞定一切事。
每一個環節時間的利用因為準備充份而十分精準,使得孩子經歷了冬至四個活動後,回到迎風廣場,仍能享受了一頓優雅午餐,完全沒有動用到預備時間。全校師生及支援的家長還能順順地將桌椅搬回原教室,再回到各教室與導師們聊聊今天的收穫,然後準時放學。
這樣一群可靠的團隊,就像日劇醫龍的團隊一樣,你深深知道事情交給他,他接下了,你就安心做好自己份內事,然後坐享其成。這境界真令人爽快!
#光莒老師的教龍一詞借用一下
#瑋倫映蓉圈圈怡安謙媽照片借用喔~
#網誌只能放一張照片只好重貼一次在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