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 年度講座

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 年度講座

Share

透過跨越學科範疇的界限,邀請16位在不同區域案例和研究課題的先行者,藉由辦理14場講座的方式,透過不同取徑的方法,和各類型檔案資料交互運用的激盪,共同描繪下一個世代,台灣「冷戰研究」的議程與路向。

Operating as usual

07/02/2025

📖 開卷有益 • 新書上市 𝕆ℙ𝔼ℕ 𝔹𝕆𝕆𝕂 📚
高雄研究叢刊 - 第14種 -《津漁遠颺:戰後旗津民營造船業的空間協商》

以一封獻給家族與家鄉最溫暖的「情書」 揭開新春序幕

高雄出身的作者,為理解曾從事造船業的祖父,懷著豐沛的熱情與毅力,深入研究散落各處的歷史紀錄,探究家族與造船業的故事。

促成漁業及航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角色,就是「船」,目前臺灣有關造船業研究多為公營造船廠,但藉由本書細膩梳理高雄旗津的民營造船產業發展,造船廠從修造木殼船,再到製造遠洋漁船、國造軍艦,歷經國家政策變遷、高雄港擴建與產業轉型的過程,展現業者的能動性,同時為臺灣漁業史、傳統經濟發展論述提供更多元視角。

◒ 本週日2月9日,我們將於「誠品駁二店」舉行新書發表會。邀請您和我們在高雄港邊,聆聽、遙望旗津的造船故事。

⫷ 新書發表會 ⫸
時間:2025年2月9日(日) 下午3時
地點:誠品駁二店 (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3號 駁二藝術特區C4倉庫)

⫷ 《津漁遠颺:戰後旗津民營造船業的空間協商》書訊 ⫸
本書獲「2024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碩士論文佳作獎」與「2023年寫高雄──屬於你我的城市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計畫獎助。
作者:林于煖
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
高史博官網:https://khm.org.tw/tw/shop/product/404
博客來:https://reurl.cc/geop44
巨流圖書:https://reurl.cc/nqM4vn

#高雄歷史 #新書出版 #城市軌跡

07/02/2025

📚日本視野下的日本與中國近現代史
◆課程簡介│
近代以來,日本不僅旁觀、同時也參與亞洲大陸與東亞海域的劇烈變化,對於此間的政治形勢與思想風潮也投注莫大的關注。本課程敦請日本的日本近現代史與中國近現代史著名學者,從政治思想、人物與史學史等層面,說明日本學界如何看待日本與中國近現代史。修課同學將能以細緻地文獻解讀與宏觀的脈絡理解近代中國政治史與思想,進而思考與現今臺灣、中國及日本的聯結。

◆課程進度│
中村元哉/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3月17日 日本的近現代中國觀――從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角度
3月17日 最新的論點①:中華民國對民主的探索――大陸時期(1912-49)
3月18日 最新的論點②:改革開放史

山口輝臣/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3月18日 日本的近現代日本觀――從日本近代史研究的角度
3月19日 最新的論點③:明治時期的日本如何開始立憲政治?
3月19日 最新的論點④:從渋澤栄一的社會貢獻活動能看到什麼?

山口早苗/慶應義塾大學理工學部専任講師(?)
3月20日 日本的日中關係觀――從對日協力政權史研究的角度
3月20日 最新的論點⑤:汪精衛政權時期的媒體與文學
3月21日 最新的論點⑥:戰後日中關係史

◆授課地點│百年樓一樓106會議室
*授課時間、地點及課程要求,請以課程教學大綱為準。
本校加退選登記時間為2/17上午9:00至2/24下午5:00止,請有意願選修的同學留意選課作業時間,依本校選課程序辦理選課。

Photos from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Kaohsiung Museum of History's post 18/01/2025
Photos from 國史館Academia Historica's post 18/01/2025

國史館陳儀深館長在開幕致詞時表示,2024年5月18日在前後任總統交接前夕,國史館曾舉辦「上半年」新書發表暨座談會,今天發表的5種新書,其實是2024年「下半年」的出版成果。其中,《陳誠先生日記(增訂版)》由原來的78萬字增加至約100萬字,呈現陳誠來臺擔任省主席,以及後來擔任行政院長的作為,對重建20世紀下半葉臺灣歷史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國內安全委員會檔案選編》收錄1961至1969年國內安全委員會第一至第一百次的會議紀錄,描述蔣經國擔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至國防部長期間「軍特統治」的脈絡,可用「順藤摸瓜」來形容。《從戒嚴到解嚴史料新編》則提醒我們,1949至1987年長達38年的戒嚴,並不是從頭到尾一個樣子,而是受到社會反應、國際壓力、內部檢討及當權者的衡酌而有所伸縮。

陳館長強調,這次出版臺獨聯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史料彙編,不只是個人長期重視口述歷史與檔案應用的研究取徑,也是國史館行之有年的政策實踐。其中,《臺灣獨立聯盟史料彙編》補充了過去較缺乏的國民黨政府的視角,尤其臺獨聯盟早期編印的刊物,外界難得一見,當時外交部轄下各使領館配合蒐集相關資料,反而因此保存下來。《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相關案件史料彙編》見證戒嚴體制下對信仰自由的侵害,從羅馬字聖經的使用、參加普世教協的自由被剝奪等。今天介紹的這5種新書,正是臺灣與民間合力進行的歷史回顧工作,各位貴賓的參與,也成為這件美好事工的一部分。

接著,由前副總統陳誠哲嗣、同時也是監察院前院長陳履安先生致詞,表示三十年前國史館曾整理出版他父親陳誠先生的資料,母親也同意,因此雙方開始合作。當時陳水扁總統還親自蒞臨《石叟叢書》的出版活動。目前公開出版的日記,實際上只是父親日記的三分之一,因為母親認為凡是牽涉他人的要特別謹慎,不妥之處已經處理。最後感謝國史館再次出版父親的日記。

18/01/2025

【近代中國農村體制的建立與演變,1900-1980年代:以滿鐵調查的村莊為中心】
近代中國農村的相關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其中涉及農村體制者,卻是寥寥無幾。吾人常以國家的內卷化等理論或概念,輕易地否定近代中國農村體制的建設。本書不僅欲重新探究近代中國農村體制建立與演變的概況,並擬探討每個不同時期村莊領導所帶有的不同特質。
-
🌾
自序
序論
🌾
上篇 1949年以前的農村體制
1 清末以來農村體制的建立與演變
第一節 清末民初的農村體制
第二節 國民政府時期的農村體制
第三節 日占區的農村體制
小結
🌾
2 1949年以前的村莊領導
第一節 村莊自然生成的領導
第二節 村莊自然生成領導的實例:沙井村
第三節 村長
第四節 沙井村的村長實例
第五節 甲長
第六節 村公所的差役與會議
第七節 1949年以前村莊領導的再評價
小結
🌾
3 他律的自治:1949年以前村莊的工作
第一節 田賦的徵收
第二節 村費
第三節 土地買賣監證制度
第四節 仲裁
第五節 村莊的治安工作
第六節 新民會
小結
🌾
下篇 1949年以後中共統治下的農村體制
4 中共建國初期的農村體制
第一節 國共內戰時期的村莊
第二節 土地改革時期的農村體制
第三節 新政權的建立
小結
🌾
5 集體化時代的農村體制
第一節 從行政到集體
第二節 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
第三節 人民公社
第四節 生產大隊與生產隊
第五節 生產隊長
第六節 報酬
小結
🌾
6 集體化時期農村基層幹部的群像
第一節 四清運動以前的村幹部
第二節 四清運動與村幹部的輪替
第三節 沙井村與寺北柴村的文化大革命
第四節 文革期間的黨支書
第五節 文革時期的其他村幹部
小結
🌾
7 改革開放後的沙井村與寺北柴村
第一節 改革開放後的農村體制與經濟概況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的村莊幹部
小結
🌾
結論
徵引書目
索引
-
🍚作者:陳耀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出版社:政大出版社
🍚ISBN:9786267615041
🍚出版日期:2025年1月出版
-
*本文引用文字介紹及目錄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
**本刊推介之書籍純以學術為考量標準,以饗學界同道

17/01/2025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南部院區駐點研究成果出刊】

學術期刊專號 “Colonial Dualities: Dynamics of Taiwanese Transformation”(殖民雙重性:臺灣轉型的動力),業已刊登於Journal of Colonialism & Colonial History國際期刊第25卷第3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2024年)。本專號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蔡維屏副教授擔任客座主編。此國際合作的出版成果是該期刊首次以臺灣史為專號,也是林玉茹研究員和蔡維屏副教授共同主持的2024年中央研究院「關鍵突破種子計畫」的成果之一。

本專號由以下論文構成:

📄林玉茹研究員(中研院臺史所),“Transnationalism or Nativism?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integration of Cross-Straits Dual Families between Taiwan and Fujian during the Qing-Japan Regime Transition”(跨國主義或原鄉主義?清日政權交替之際臺灣與福建跨海峽雙元家族的建構及崩解)

📄蔡維屏副教授(倫敦大學霍洛威學院),“At the Qing Empire’s Taiwan Frontier: Identities of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Commissioners during the Sino-French War and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清帝國的臺灣邊界:清法戰爭及甲午戰爭期間中國海關稅務司的身分認同)

📄謝濬澤助理教授(國立高雄科技大學),“Between Empires: The Dialect and Commercial Networks of Siam-Taiwan Tea Merchants (1885–1915) ”(帝國之間:暹羅與臺灣茶商的方言及商業網絡)

📄陳慎仁教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The Contradictions of Merchant Capital and Nationality between the Qing and Japanese Empires (1895–1905)”(清、日帝國之間商人資本和國籍的矛盾)

📄葉爾建副教授(國立東華大學),“Colonial Actors in Dualities: Japanese Research on Colonial Era Philippine Forestry”(殖民行動者的雙重性:日本對殖民時期菲律賓森林的研究)

五位學者從殖民地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十九末與二十世紀上半葉,臺灣統治權由清帝國轉移至日本時,個人或組織作為歷史上的行動者面對政經局勢的改變,在政治和身份認同、貿易運作,以及產業政策等等之間的不同抉擇。以「殖民的雙重性」作為透鏡,本專號呈現了多元、動態的東亞歷史面貌。不論是臺灣商人作為個人、清國海關作為組織,甚至美國、日本作為帝國,都是在殖民時代的多面性、不確定性中摸索前進,各自擁有不同程度的能動性。

專號資訊:https://muse.jhu.edu/pub/1/issue/53928

17/01/2025

📢 「重構戰爭:來自東歐與東亞的見解」國際學術工作坊開始報名囉!
戰爭如何形塑社會?在國際關係與政治學界聚焦「高層政治」的同時,我們將以社會學的視角,探索戰爭如何深刻影響社會結構與個體行為。
想了解更多,火速報名🔥🔥🔥https://shorturl.at/WUX8b

「重構戰爭:來自東歐與東亞的見解」國際學術工作坊
📅 會議時間:2025年2月13~14日,10:00-17:00
📍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人文館南棟8樓)
📜會議議程:https://shorturl.at/nQ6ZT
📌主辦單位:中研院社會所比較亞洲社會轉型主題研究小組
📌補助機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教育部
☎️聯絡人:黃俊華, [email protected]

會議簡介:
正如 Siniša Malešević (2010) 與汪宏倫等(2014) 所強調的,雖然戰爭一直是形塑社會的一個主要力量,但當代社會學並沒有充分關注這個議題。2023年,中研院社會所舉辦了「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一週年——對東歐和東亞的社會與政治衝擊」工作坊。今年,我們將以出版集體著作為目標,舉辦第二屆的工作坊,進一步探討東歐與東亞社會如何因應戰爭或戰爭威脅所帶來的挑戰,以及這些比較觀點為戰爭社會學帶來了何種啟示。此外,相對於國際關係與政治學界在戰爭議題上的主導地位,以及它們在「高層政治」(國家與國際層次)討論廣泛,但對「低層政治」(「社會」的黑箱)僅止於表淺分析的現象,我們將以深入的社會學角度來重新詮釋政治。

【活動說明】
1.本工作坊將以全英文舉行,提問可使用中文。活動兩日皆提供午餐。送出報名表單即代表確認報名;會前通知將於活動前一週以電子郵件寄送。
2.本工作坊部分場次將於本所 Facebook 粉絲專頁 進行直播(詳細場次協調中),不便親至現場的朋友亦可多加利用。

---------------------------------
📢 Reframing War: Insights from Eastern Europe and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Academic Workshop
🔗Time: 2025-02-13~14 10:00-17:00
🔗Venue: Room 802, Institute of Sociology (8F, South Wing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uilding, Academia Sinica)
🔗Program: https://shorturl.at/nQ6ZT
🔗Registration link: https://shorturl.at/WUX8b
🔗Contact: HUANG, Jyun-hua, [email protected]
🔗Organizer: Asian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matic Research Team/TRT,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Sponsors: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troduction:
As highlighted by Siniša Malešević (2010) and Horng-Luen Wang et al. (2014), while war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force in shaping the social, contemporary sociology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engaged with the topic. In 2023, th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launched a workshop titled “The Russian Aggression on Ukraine One Year On: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act on Eastern Europe and East Asia.” In this second edition heading toward a collective publication, we will further explore how Eastern European and East Asian societies have been responding to challenges posed by war or the threat of war, and what insights do thes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provide to the sociology of war. Moreover, against the dominan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debates on war, with extensive discussion of ‘high politic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but only shallow analysis of ‘low politics’ (the black box of the ‘social’), we aim to reframe politics from an in-depth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Remarks:
1.This workshop will be conducted entirely in English; however, participants are welcome to pose questions in Mandarin. Lunch is provided. Submitting this registration form confirms your participation. A pre-meeting notice will be sent via email one week before the event.
2.Some sessions of the workshop will be live-streamined on the IOS Facebook fan page (detailed schedule is being coordinated), so those who are not able to attend the workshop in person can also make use of it.

17/01/2025

壓底線,真的是過年前最後一攤東亞冷戰與外交史研究的期末尾牙了,舊曆年前最後最大一場學術饗宴尾牙,求知若渴(當天沒有尾牙活動)的朋友們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活動訊息】
近代東亞外交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

會議日期:2025年1月24日(星期五)

會議地點:國立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7樓羅家倫講堂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心、中國近代史學會

會議說明:在近代東亞的歷史進程中,外交危機與轉機交織,塑造了該地區複雜多變的政治格局。自19世紀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擴張,東亞逐漸捲入全球政治秩序的重塑過程。帝國主義、民族國家崛起、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的確立,深刻影響了東亞的國際關係。各國在面對壓力時,外交手段成為化解衝突與尋求突破的關鍵。在這些危機中,東亞各國得以重新定位,開啟外交合作與策略轉型。

本研討會回顧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各國面對重大事件的應對策略及結果。這一時期,各國從傳統體制轉型為現代國家,外交政策隨之變化。在國際勢力交錯、內外矛盾重重的背景下,東亞地區經歷了層出不窮的危機,這些危機同時也是轉機,促使各國在博弈中調整政策、應對挑戰,並在國際舞台上找到新的發展路徑。本研討會規劃了1場主題演講;4個場次的探討,合計發表12篇專論。

報名請上活動報名:https://reurl.cc/zpQKny
議程詳參中心網頁:https://reurl.cc/d1ppzq
場地座位有限,懇請報名者務必確定出席。
為製作簽到表,校外人士請於報名系統上惠填所屬單位,若未填具者將致電確認後方完成報名,謹此敘明。

13/01/2025

【近史所限定】「東亞檔案數位資料庫與研究應用」分享活動

⏰時間:1月15日(本週三)14:30~16:00

📍地點:近史所研究大樓 1F 交誼廳

🧑‍💼講者:楊立平博士(Gale 亞洲區學術出版資深經理)

✨分享綱要:
1. 各國圖書檔案館亞洲資源徵集經驗
2. 東亞及東南亞數位化檔案及研究應用
3. 資料庫與數位人文工具的結合
4. 資料庫使用與研究經驗交流。

COFFEE TIME x 郭廷以圖書館,歡迎本所人員一起來挖寶練功!

Photos from 國史館Academia Historica's post 13/01/2025
11/01/2025

【何來華僑】
「華僑」是誰?是「唐人」的延續,還是身份的重塑?
當故土遠去,何為「原鄉」?何為「祖國」?
-
斯波義信,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重新審視「華僑」的歷史與身份,揭開從「唐人」到「華人」,再到「華僑」的時代演變。作者透過細緻的史料梳理與縝密的分析,本書探索「華僑」如何成為移民史的「變態」,在「同化」與「傳承」之間的拉扯,奔波苦難百多年,何人之過?
-
何以為「華僑」?何以為「唐/華人」?
本書帶您回溯數百年遷徙的歷史,探索這段身份變遷的旅程。從早期海上貿易到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移民者如何用經濟實力與文化連結塑造身份認同,卻又在民族情緒洋溢之下,成就了百年的「變態」。本書不僅簡明系統地整理了「唐/華人」移民歷史的豐富細節,更從大歷史的角度,帶領讀者深入思考「華僑」作為「變態」的前世今生。
-
這是一部揭示「華僑」奧秘身份的經典之作,也是一次深刻的提問:我何來「華僑」?
-
🐋
出版說明
推廌序/小島毅
中譯本代序:什麼是「僑」及其當代關聯/陳弱水
誰是斯波義信
導論:斯波義信的「華僑變態論」
🐋
序章 現代華僑事情
🐋
第一章 昂揚的亞洲海上活動——十二到十六世紀
1 冒険商人與移民
2 海上貿易網絡與華人居留地
3 移居者的邏輯——福建與廣東
🐋
第二章 磨擦・競合・同化——十七到十九世紀
1 流血事件的發生
2 關於臺灣入殖
3 變化與同化的諸相
4 日本華僑的輪廓
🐋
第三章 大量出國的時代——十九世紀後半葉到二十世紀中葉
1 勞動力需求高漲中
2 出國的頂峰
3 秘密結社的譜系
🐋
第四章 民族主義與異化・同化
1 國民國家與國籍
2 「不受歡迎的客人」?
3 開國後的日本華僑
🐋
終章 宏觀視角下的華僑形象
🐋
附錄一:每章重點
附錄二:參考文獻
-
🌸作者:斯波義信(日本著名中國史學者,2018年度唐獎漢學獎得主)
🌸翻譯者:陳健成
🌸出版社:一八四一出版
🌸ISBN:9786269901746
🌸出版日期:2025年1月出版
-
*本文引用文字介紹及目錄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
**本刊推介之書籍純以學術為考量標準,以饗學界同道

11/01/2025

【泰地華人】
在危機四伏的冷戰時代,人類學巨匠施堅雅以泰地為棲,描繪「Chinese」從邊緣到中心的歷史足跡。這不僅是移民的記錄,而是深入探尋「Chinese」「真名」的文化解碼。這本書,既是鏡子,也是提問:當「中國性/中華性/華人性/華族性/唐人性/支那性」(Chineseness)面對「同化」與「傳承」,如何決定未來的方向?當冷戰的學術視角試圖勾勒「華人」的輪廓,是否無意掩蓋了多樣的聲音?
-
譯者刻意保留原書的「Chinese」,帶領讀者穿越時代語境,追索「Chinese」的身份流變,挑戰語言與權力的隱秘連繫。在這條思想之路,我們將重新審視「Chinese」是甚麼。從符號到本質,從歷史到現實,讓我們召喚「Chinese」的真名,探索身份認同的秘密。
-
🍒
出版說明
推薦序/蔡志祥
推薦序/陳琮淵
誰是施堅雅?
導論:在泰地召喚「Chinese」的「真名」
🍒
第一章 早期的古暹羅Chinese
第一節 十七世紀前的Sino-Thai關係
第二節 十七世紀的華人社會
第三節 十八世紀至大城王朝的沒落
第四節 達信王時代和卻克里朝初期的Chinese情況
🍒
第二章 開放港口與貿易:一九一七年以前的Chinese移民及其人口增長
第一節 移民背景
第二節 語言族群、航運和移民模式
第三節 移民常規和程序
第四節 Chinese移民的規模
第五節 影響移民率的因素
第六節 暹羅Chinese人口的增長
第七節 Chinese定居地的擴大
🍒
第三章 異鄉謀生:拉瑪五世時期Chinese在泰國經濟中的地位
第一節 勞工種族分類的前因
第二節 華人創業精神
第三節 勞工與工匠
第四節 Chinese和政府稅收
🍒
第四章 不穩定的模式:拉瑪三世至五世時期的暹羅Chinese社會
第一節 通婚和同化
第二節 Chinese社會結構
第三節 Chinese和泰國政府
🍒
第五章 進入新時代:向民族主義和凝聚力的過渡
第一節 Chinese民族主義興起
第二節 Chinese問題
第三節 華人社會的演變
🍒
第六章 移民的流入和流出: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五五年的人口趨勢
第一節 大規模移民的高峰與終結
第二節 泰國Chinese人口的增長
第三節 年齡及性別的分布
第四節 地理上的分布
🍒
第七章 利益衝突:一九三八年Chinese在泰國社會的生活
第一節 Chinese與泰國經濟
第二節 Chinese教育
第三節 Chinese媒體與政治活動
第四節 泰國對Chinese的政策
第五節 一九一八至一九三八年的社會變革
🍒
第八章 危機、戰爭和暫緩: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餘波
第一節 鑾披汶的第一次執政時代
第二節 日本的佔領
第三節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的Chinese泰關係
第四節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的華人會社組織
🍒
第九章 鎮壓和重新考慮: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六年鑾披汶第二次執政下的Chinese
第一節 Chinese社會的結構
第二節 Chinese對政治氣氛變動的反應
第三節 泰國經濟的力量
第四節 Chinese教育的衰退
第五節 Sino-Thai關係的變化
🍒
參考文獻
各章重點
-
🐘作者: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1925-2008),美國人類學家和漢學家)
🐘翻譯者:Kenny C. H.
🐘出版社:一八四一出版
🐘ISBN:9786269901753
🐘出版日期:2025年1月出版
-
*本文引用文字介紹及目錄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
**本刊推介之書籍純以學術為考量標準,以饗學界同道

Want your school to be the top-listed School/college in Taipei?

Click here to claim your Sponsored Listing.

Location

Website

Address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Taipei
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