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2025
通過韓劇哲仁皇后的視角,會發現號稱昏庸無能的皇帝哲宗,大家看到他白天偷讀用易經外皮偽裝的春宮圖,其實私底下夜晚躲起來研讀明朝兵書「武備志」,勵精圖治
「武備志」是一種軍事百科全書,蒐集各式當代名錄,內有帶兵賞罰、行伍列陣、旌旗配置、器械製作、氣候預判、陰陽卜算、奇門遁甲,應有盡有
其中卷八十六 記有雙手劍「朝鮮勢法」、雙手刀「辛酉刀法」(影流)
卷八十七為六合大槍、鈀、牌刀、狼筅(應收錄戚繼光紀效新書)
卷八十八為少林棍法闡宗,卷八十九為長槍法選 (應收錄程沖斗耕餘剩技)
卷九十一為俞大猷 劍經(若常聽聞「知拍任君鬪」就是出自此) 與 長拳〝三十二〞勢
(一般「拳經捷要篇」只會找到24勢,缺了井欄勢、鬼蹴腳、指當勢、獸頭勢,高四平、倒插勢、神拳勢、一條鞭這8勢,湊起來剛好都是一頁的正反面,推論是書掉頁了)
這裡將比較罕見的雙手劍「朝鮮勢法」節錄出來
藉由簡易的圖說,可以比較一下東方與西洋雙手劍的異同
#讓我們像哲宗一樣努力秉燭夜讀吧
雙手劍 〔朝鮮勢法〕 節錄
朝鮮勢法合共24勢,前面說的是大致形式走向,有註明左右腳 最後句講移步之後轉勢變化 基本劍勢有4個狀態,刺、擊、格、洗 「刺」就是用劍尖刺 「擊」是揮劍斬擊,劈削皆是 「格」是用劍格架,因劍前端受力力矩大,應是....
24/12/2024
手為了能做精密靈活動作,是由52塊小骨頭組成的,可動關節也多。
頭骨是由22塊組成的,主要分為顱骨與下顎骨,其中下顎骨又是最大最強的顏面骨
拿精密組成的手骨纂拳,去擊打為保護腦袋而堅硬、大塊的顱骨、下顎骨,無異以卵擊石
應該是用「軟的打硬的,硬的打軟的」
由小骨頭組合成的拳頭就不應該碰撞大骨頭、大關節,而是擊打肌肉組織、內臟的部位
硬的部位則用有肉的地方碰撞,比如用掌拍、掌切,臂打肩靠
打頭,也是用掌把衝擊透進去,震盪腦袋。
打一個人的頭,不是要打他臉上瘀血、破皮,徒手打到他顏面骨折代價又太高
應該是直接震撼到腦袋,造成腦震盪暈眩。
不要硬碰硬
以卵擊石
論裸拳為何不該擊頭,那又應該如何應對。八極拳對頭打擊又是什麼方式
12/12/2024
若以裸拳擊頭無異以卵擊石,八極則是以探馬掌應對
起手即是探馬。
進攻退閃弱生強,接短拳之至善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戚繼光)
探馬掌一式往臉走,前手掌放鬆,掌心虛合,手指對向敵人眼睛,向前虛探。
前手維持曲肘虛探狀態以應對變化,若對方不及招架才前伸,指放軟、掌根按,打實變撐掌
後手置於前手肘底預備,兩臂與背合成三角結構。
要往前,不能只有前手伸出,而是整個三角形一起往前移動。
探馬掌本身是個引子,依狀況可以轉成下按、外摟或裹抱,另一半身隨即跟上,或撐掌、或塌掌、或撩陰掌,是試敵叫門的好方法。
探馬
八極探馬掌一式往臉走,前手掌放鬆,掌心虛合,手指對向敵人眼睛,向前虛探。 若對方不及招架才前伸,指放軟、掌根按,打實變撐掌 本身是個引子,依狀況可以轉成下按、外摟或裹抱,是試敵叫門的方法 手指帶有方向性,...
06/12/2024
「お元気ですか?」你好嗎
「私は元気です」我很好
逝去的藤井樹
#中山美穗
1970/3/1~2024/12/6
11/11/2024
我們可以在形意拳、心意六合常見到三角結構
雙手分開勁兩分(鷂子入林、雲遮日月)
雙手合則為三角結構(鷹捉、夜馬奔槽)
(李存義形意拳拳訣:起手鷹捉是真傳)
雙手持握180cm左右的短槍,在身前的雙手與兵器間就會夾出一個三角形的面,兵器前端就是延伸部。兵器受力會直接傳到身上,進而體會到用整個身體去承接。
脫槍化拳,脫去兵器後的形式,就是將內裡的三角結構帶在身上。
(持槍姿勢將槍去掉,就是三體式)
動起來意念上是整片三角形動,三角形整體前進後退、上下起落、旋轉、繞圓;不是只有手在伸展,而身體卻還停留在原地。
「意念上去思考三角形,實則帶到背的連動」
(八極拿長300cm以上的大槍,持槍姿勢不同,比較容感受、衍生出線性的對拔。)
結構之力 三角結構
兩臂與背,接合成為一個三角型結構 動起來意念上是整片三角形動,三角形整體前進後退、上下起落、旋轉、繞圓;不是只有手在伸展,而身體卻還停留在原地。 意念上去思考三角形,實則帶到背的連動
01/11/2024
「轉開肩頸」
行拳的時候目光要跟發勁方向一致
也就是說如果你要往前打拳,頭就要看像前面。
沒做好的話,這點會在練直直前進的發勁六路時特別明顯:人明明就往前進,頭卻好像洗衣機筒一樣不斷地來回轉動
(要是有束髮就更顯著)
來回走三趟,不注意也難
會有這種情況其實是脖子沒有轉開
理論上人的脖子水平轉向角度有180°,看向右邊肩膀後可以轉向看左邊肩膀
所以行拳的時候面朝前,頭不動,身體左右換身的時候肩膀可以自然地朝前,下巴對著肩膀。
如身逆時針轉向出右拳,左肩往後右肩朝前,頭理應筆直看著前方打擊目標,但往往卻看到頭跟著逆時針轉開來。
脖子會跟著轉向,是往後的肩膀帶動頸部筋膜或斜方肌拉扯脖子。其因是筋不夠長,或是肌肉過於緊繃收縮。
相較靜態慢慢轉動脖子,動態行拳時尤為明顯。
要改善製程或產品的缺失,就問兩個癥結,
如何發生?怎麼避免再次發生?
從問題點找出改善方向,所以訓練方向為「在放鬆狀態下讓筋拉長」
在靜態下用手扳下巴與之對齊肩膀,停留10秒,再換另一邊肩膀。
脖子自行轉向,則肌肉一定會做工收縮。用手幫忙轉向,脖子不須用力才能全然放鬆,轉向幅度才能最大。
靜止狀態下轉開脖子了,接下來進入動態練習,但動作不可過於迅速
眼睛直視前方,頭不轉而是肩膀左右轉向朝前。頭轉向是頸用力,肩膀轉是胸腹用力,頸部放鬆。
肩頸這個局部練好了,再放入行拳整體練習。目視前方頭不甩動,身體轉向肩膀朝前對齊,橫抗八極。
校正應該徐緩練習開始,身體尚未記憶住新的協調,還未刻入潛意識裡,倉促下身體會依過往記憶動作,沒辦法關注到身上各個細節。
要重新校正動作,得由慢入手,在不急促、不緊張的狀態下習慣整個動作流程,確保動作流暢之後便能自然加快速度。
如果練習亦帶著焦急、用力、緊張的情緒,這些情緒也會刻進記憶裡,跟著動作走。以後只要做到同樣動作,也會同樣的用力、緊張。
10/10/2024
近戰埋身用蝟縮式,可用洗落刷下對方前手,肩臂挨貼對方身上,頭埋入對方胸口,額角頂抵,前足欲偷入對方腿後。
頭埋在對方胸口可避開拳面有效打擊,頂抵可施壓對方脊椎。
擅者於埋身時即用虎豹頭撞入胸口、下巴。
後足一踩送力,力貫前肩、前膝,如刀刃,一片射入
八極拳 蝟縮式
蝟縮勢,先凝縮,後展開 縮合時,前手放在膝蓋內側,手與膝合。肩膀朝前,下巴對著前肩,此時後側斜方肌拉緊,脖子筋膜隆起,頭頂至肩膀結構穩固鎖在一起,為虎豹頭。後手亦輕放前肩,護臉埋身 蝟縮勢要向前,所以前....
18/09/2024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一直以來陪伴長大的聲音
那些背的比課文還熟的台詞
#石班瑜
1958/3/9~2024/9/17
17/09/2024
「井中月」
心靜,才能維持平時的狀態
黃易的「大唐雙龍傳」裡,描寫兩個男主角體會的心法〔井中月〕,就很符合這種靈臺清明的感覺
『井內的水就等若人體內的寶庫,可擁有和變成任何東西,像這一刻,明月都給它升到井底去』
『以往我對著敵人時,開始時仍能平心靜氣,就像井內可反映任何環境的清水。可是一旦打得興起,便咬牙切齒,甚麼都忘了。』
『假若我們能去盡驚懼的心,像平常練功那樣守一於中的境界,便能變成這井中清水,可反映出一切環境,與以前自有天淵之別。』
進入井中月的境界時,心湖就如同井中倒映的明月,一舉一動皆清清楚楚
保持絕對的寧靜與冷靜才有辦法維持這種精神境界
在這個狀態下,全身協調很高,所以感覺整體速度很快
心靜,手鬆,身自然
11/09/2024
成長的路上,難免有挫折
跌倒了,需要幫忙扶一把
逆著風飛行,才能飛得更高
05/09/2024
有些錯把發勁跟繃緊肌肉用力劃上等號,在動作行程中最後一刻催速用力,打得都很短促。
而且後面想要表現催速,但因整體速度快不起來,前面乾脆降速,所以動起來整個很遲鈍
23/08/2024
朋友問我在練靠膀的時候覺得很痛,要不要繼續下去?
我是覺得,弄到受傷了,你也練不下去
先從輕碰開始,讓肉體習慣碰撞的感覺,不會產生緊張,潛意識才會打開該部位的使用習慣
如果每一次碰撞都是帶著緊張害怕的心情,心裡抗拒,下意識也會避開使用該部位。恐懼一來就先緊繃
從輕觸開始,待身體習慣、氣血充盈後,自然可以慢慢加速、加力
練習講究的是循序漸進
練習品質
練習應該重質不重量 用意志力苦撐的,其實就是在忽視身體警訊,身體很容易瀕臨受傷的邊緣 卯起來硬練、硬撐完某個次數,其實練習成長的效果已經下降。可能姿勢變形,可能呼吸混亂,可能腦袋放空,學習的品質低落。
10/08/2024
〔舉輕若重〕
記得以往光風霽月、花好月圓時分,我常與一功力拳的朋友徹夜長談,練拳不綴。
有一次他劈苗刀給我看
他劈的很用力,可以快速舉起、劈下連續來回好幾次,也都是呼呼有聲,但我說他劈的破風聲太鈍。接著我劈了一刀,聲音相對乾淨很多。
他忙問我怎麼做到,我說「劈的時候要掌握刀的重心,讓它自己移動,人反而是隨著刀而動。你這樣用力劈,是要刀配合你,而不是你去體會它。」
試斬的人說〔刀筋〕,我理解成〔刀徑〕-刀行經的路徑
如果是圓棍,那每一面都一樣。
但刀有刃面,從刃面劈開破風的聲音是乾淨、俐落。刃面偏一點,聲音都會有鈍聲,更遑論刀的軌跡飄移。
雙手握刀,用力的話會造成兩手施力不均,刀徑都會不斷偏移、刃面偏斜。所以日本刀說握刀〔前手如握卵,後手如握傘〕,指的都是輕握。輕握才有良好的協調,精確地微控刀徑。
最後才如擰毛巾般雙手互擰,一緊,將刀定止。
刀舉起,令它自然落下,讓它重心在空中畫出弧線軌跡,身體配合沉坐。
會發現最後要握住刀停住這件事,比用力劈刀還要費力。
有個可以拿筷子射在木門上的朋友說:練習射筷子要先拿鐵筷,然後再練木筷,竹筷子反而最難。因為質量輕,重心反而不好掌握。
射飛鏢也是,與其用力不如用巧,大力丟只會亂飛,抓到重心拋出去才有準頭。
我曾經拿過劍道竹劍劈在塊方形靶上,一開始怎麼劈,勁道都只能打在方形靶的表面,直到我抓到竹劍重心,劈下去勁道才透到靶裡面,靶甚至會反彈跳起來。
而掌握這個感覺之後我再去旁空劈,卻發現即使輕如竹劍我都握不住 ,要很用力煞車才能避免它砸地。
在我提示下,朋友再次揮刀,手與身體放鬆,配合著刀動,意念由手把部位甩到刀鋒。
多試幾次,他也慢慢體會到刀的重心,刀速變快,他也開始不小心砸到地板。
02/08/2024
大槍扎槍亦是胯的發力
意念在後胯
胯一轉,槍就直送出去
胯的發力
八極拳其中有一種發力方式是用胯的發力。 也就是約在髖關節上股骨頭的位置往後縮合蓄勁,如同將彈珠檯的彈簧拉桿向後拉到底,然後彈出發力。 八極要攻擊也是一縮一張,全身的張縮,或是半身的張縮─ 一邊為張一邊為縮...
07/07/2024
〔一步二勁〕
這裡先將步法做名詞定義,以示區分
前腳往前、後腳跟上,是上「半步」
後腳往前邁過前腳,左右換邊,是進「一步」
我們可以用此來區分八極拳練習的進程
小八極多是上半步,出後手則轉腰拗步,腰胯發力
大八極則是更進一步,重心前後腳轉換,左右換身,進步移動下的手身協調,腳到手到,整勁移動。
八極發勁是單一方向,大八極的練習是在「進一步」的狀況下將勁打到飽滿、弸撑,重心到位、前後對拔。
下一階段練習「一步二勁」,是在進一步的過程中,勁的方向變化轉折,成為改變方向的第二勁
所以第一式不會打滿、撑直,而會成一個過渡式的狀態下,轉換為第二式
將進步的過程拆開來看,步驟為重心前移後腳離地,後腳邁過支撐腳成為前腳,重心隨前腳落下
第一式在觸碰時,只有單獨支撐腳在地上(另一足持續前進),重心投入對方身上,並要在落步前轉成第二式。這就對支撐腳的穩定度有極高的要求。身形的轉折改變,都不影響前進的速度與晃動,以身形的位移、重心轉換來攻擊,用重心移動來打人。
貼山靠合著先行手,軌跡由圓弧轉成直進
見肉接手轉身纏,下起弸捶倒後肩
雙手虎扒衝捶前後拉開,落步頂心肘下
塌掌意念肩往下壓,鑽捶肩往上陡起
連續兩手往上挑打,落步頂肘奔胸膛
左右前蹬轉換,落下順勢砸;上拱的仰捶轉為前行的虎撲
光用手是打不出勁道,要用身形來帶,是身法。
與一步一式相比,「一步二勁」行拳速度沒有改變,但是在步驟上省略,所以整體速度會提高。
06/06/2024
像「東邪西毒」對我來說意境太高了
我只能看懂「東成西就」這樣的電影
「一代宗師」裡這場戲也讓很多人看不明白
為何掰開一塊餅,足以代替比武打鬥
那掰開餅的難度在哪裡?
掰餅
電影「一代宗師」裡一幕八卦掌宮寶森在酒樓讓詠春葉問挑戰掰開他手中的餅 這一段很多人看不懂 選擇用掰開一塊餅來代替打鬥,那掰開餅的難度在哪裡? 這是聽勁的一種 要把餅掰開需要力量對折 往上用力折或往下用力折,....